3月27日下午,东莞城市学院语言文化学院100名师生受邀参加东莞图书馆第847期"市民学堂"享受学术盛宴。本次东莞图书馆邀请了葛剑雄教授,葛教授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、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、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图书馆馆长,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。葛教授以《何以中国:中国、中华民族、中华文化的起源》为题开讲,东莞城市学院语言文化学院等百余名师生现场感受文化大家魅力,在追溯中华文明源头中深化文化认同,厚植家国情怀。 溯源文明之光:从多元共生到华夏认同 葛剑雄教授以"中国"概念的考古实证为切入点,通过展示新石器时代良渚玉器、仰韶彩陶等文物图谱,揭示早期中华大地"满天星斗"的文明图景。他结合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考古发现,阐释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融合如何催生"华夏"共同体意识。"'中国'一词最早见于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'宅兹中国',这不仅指向地理中心,更蕴含着'执中守正'的政治智慧和文化向心力。"葛教授以生动的历史叙事,还原了夏商周三代从方国联盟到"天下体系"的演进脉络。 解码民族密码: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针对"中华民族起源"这一命题,葛剑雄以基因考古与文献互证破题。他通过展示汉藏语系分布图、古代民族迁徙路线,解读了炎黄部落联盟与东夷、苗蛮等族群的交融史。"从春秋时期的'华夷之辨'到北魏孝文帝改革,中华民族始终在文化认同中实现凝聚。"现场师生随着葛教授的讲述,穿梭于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基址、汉代"河西四郡"的戍边烽燧,感受着多元文化汇流成河的壮阔历程。 青年对话:在文明根系中寻找精神坐标 互动环节中,葛教授与现场师生互动:"良渚文明作为'最初的中国',对当代青年有何启示?"葛教授以玉琮上的神徽图腾为例回应:"五千年前的先民已用玉器构筑精神信仰,当代青年更需从文明原点汲取智慧,既要守护'礼序乾坤'的文化基因,也要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。"现场同步展出的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》主题图书,吸引学子驻足研读。 校馆协同:联动培育文化自信 作为东莞本土应用型高校,东莞城市学院坚持为东莞文化强市贡献高校之力,而语言文化学院作为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,肩负着用文化塑造灵魂、培育人才的重要责任,近年来持续深化"文化育人"实践,与东莞图书馆共建“书香校园”"经典诵读基地""非遗研习工坊"等项目。 语言文化学院此次组织师生参与高端学术活动,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,也体现了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担当。未来学院将继续携手东莞图书馆同行,加强校馆资源共享与协同力度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共建校馆合作典范,共同打造以文育人、文化育人新高地,借助东莞图书馆优质资源平台,为城院学子提供更大的学习平台,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,让城院学子在触摸历史中筑牢文化自信。
[查看详情]